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市场投资
10万亿市场待瓜分 环保产业掀“混战”
| |

  编者按:环保市场的竞争,从未像今天这般激烈!

  中石化注资300亿元,专用于固废资源化处置及土壤修复;中核集团成立环保子公司,打造以核环保为主的产业体系;葛洲坝集团与北京环卫合作,计划共建北京全口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近期,央企纷纷加码,展开了以“环保”为核心的跨界抢滩。将与其交锋的,是近5万家环保民企。

  2017年在突破5.8万亿元的基础上,环保产业有望在2020年左右达10万亿规模。巨大的潜力空间、利好的政策支持及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吸引着传统环保民企与央企大佬争相“抢食”。两大阵营交织,将推动环保产业格局如何变化?

  “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处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产业结构深刻变革期,有2000多家央企及地方国企转型或参与进来,尤其这几年,趋势非常明显。对传统民企形成一定的挤压,但也是机遇。”近日在2018年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下称“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说。

  “跑马圈地”的大戏愈演愈烈。以国资委直接监管的97家央企为例,进驻环保市场者就超过半数,而占据五分之一席位的能源央企更是全数涉足。借助资本追加、并购联营、整合重组等方式,这一趋势今年还将延续。

  业内专家指出,央企、民企竞相加码,现已成为环保产业的主流情形,但二者各有优劣,“抱团”构建共荣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央企整合重组新重点

  每年保持15%以上增长,2020年达10万亿规模——庞大的市场潜力,让环保产业备受青睐。1月15日的中央企业及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环保”首次被作为重点提出,成为央企重组整合的新路径之一。

  东风来袭,抢滩加速。以能源行业为例,目前已有中广核于年初宣布把水务环保列为重点新兴业务,中核集团以核环保为主将打造环保产业体系;中石化方面表示,“十三五”期间注资300亿元,用于固废资源化处置及土壤修复,并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华润电力则将建设亚洲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大力推动碳减排……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能源央企已明确了今年的环保新战略。

  对此,E20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央企“环保军团”主要分4种类型:凭技术、设备等开路,靠自身项目支撑、借助工程转型及开展资本合作。

  “按照分工,目前只有中节能1家环保央企。但出于转型、扩张等诉求,及国家政策利好、市场需求猛增等客观因素,其他央企做环保也有资金、技术、设备等先天优势。”薛涛称。如像中石化、中石油等高排放能源企业,本就有大量环境治理需求,依托自身项目延长产业链培养自己的环保板块,继而可进一步走出去开拓市场。

  依托国家PPP项目等支持,类似葛洲坝等施工、融资能力强的央企,同样有着自己的途径——与政府合作承接治理项目,借助工程建设打通进驻渠道。

  此外,还有“央企+环保企业”的打开方式。去年,中核华夏与高能环境签订固废、地下水等治理项目,中广核与新奥环保合作“三废”治理项目等,就是典型代表。

  中小企业空间尚存

  市场大热,有人却道出一个“有趣”现象:环保产业很火,但能让人一口叫出名字的环保企业很少。而今,“能叫出名字”的央企实力突进,会否持续挤压民企生存空间?

  据悉,目前近5万家环保民企中,90%的产值低于1000万元,百亿级企业甚至为零。具体到细分行业,据E20环境研究院统计,如水环境PPP项目仅20%为民企占有,垃圾焚烧发电中民企份额仅约30%。

  “近几年发展确实相对冷淡。”环境商会执行会长、苏伊士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坦言,有些排污企业觉得根本没必要引入环保企业治理,自己从头到尾就能包揽。有人就说,“我们连煤炭、石油都能产,处理污水还不是小菜一碟”。

  而长期来看,多位业内人士还是为环保企业打下了“强心针”。目前虽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但跑马圈地效应有限,未来留给环保企业的空间并不小。

  薛涛指出,环保市场高度分散,细分行业多、专业技术性强、市场容量大,环保企业各有强项、各有侧重,不是靠几家就能垄断整个行业。另一方面,环保项目大多周期长,合同时限动辄20-25年,即使央企来了,也不易从民企手中夺得既有资源。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云峰也称,央企的确优势明显,如仅融资一个环节,成本就比环保民企少了约1倍。但经20多年发展,客观上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门槛,民企在技术研发、治污管理等方面实际并不落后。“此外,有些排污企业将治理交给自己的子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难免出现纰漏。”

  抱团共荣好取暖

  一边是诱人的产业空间,一边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从中分得一杯羹?从过去以量为主的扩张方式,走向以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成为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我国环保产业已历经3个阶段。一是发展初期,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企抢先入驻;二是大批民营环保企业后来居上,以较低价格及本土优势崭露头角;目前到第三阶段,出现央企国企与民企激烈竞争的格局。但无论哪种性质企业,打铁都离不开‘自身硬’。”在环境商会副会长、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看来,企业还应练好资金、技术、市场三大“内功”。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发展初期,企业拼的是‘野蛮生长’,但随着环保产业进入蜕变期,竞争更多表现在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要在新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企业须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差异化提升技术自主性和适用性。”

  与此同时,环境商会也发出呼吁:环保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广泛合作、互补共荣,才能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实现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商者无域,相融共生。处于洗牌期的环保行业中,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故事’都难以续写,今后趋势必将是各自发挥优势的灵活模式。”孙明华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