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公益志愿行动
寻真质假,心理探秘
| |

——浙江理工大学科普训练营“生活大爆炸”主题科普活动

  “早上一睁开眼,你认为你看到的是真实世界吗?”一脸茫然的男孩挠了挠头,他看看身边坐着的小伙伴们,他好像从他们的表情中得到了答案。他轻轻点头,然后坚定地告诉讲解员他的答案:“我会掐掐自己的肉,看看疼不疼。”但是,你真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吗?一个巨大的疑问盘旋在了所有人的脑海中。

  7月10日下午,来自不同小学的小朋友们参加了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科普基地举办的“生活大爆炸”科普志愿活动。

  “大家仔细看荧幕上的影像,你们觉得上面方块的灰色比下面方块的深吗?”讲解员庄可凡指着荧屏上的两块方块,神秘地向小朋友们提问。“当然啦!”但面对小朋友们自信的笑容,庄可凡反而摇了摇头,告诉了他们问题的答案——上下方块的颜色实际一模一样。

  原来这是一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视错觉的现象。我们的大脑会在环境中判断颜色和亮度,并通过比较周围的环境来创造我们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感官或眼睛并不会让我们看到绝对的颜色或外部世界的绝对性质,而是向我们尽可能有效地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对周围环境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难道说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吗?”一个女孩双手叉腰,嘴巴鼓起低声叨念着。可接下来,他们要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亲手制作一个视觉后像产生器。 这一次,他们将自己见证这一奇妙的过程。

  “我要画一条在鱼缸里自在遨游的小鲤鱼。”男孩在白纸上仔细勾勒出鲤鱼的轮廓,随后他又在另一张白纸上画出鲤鱼未来的“家”。“可是,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呢?”他放下笔,满脸好奇地看向志愿者。只见志愿者将两张白纸裁剪成同样大小,并分开贴在两张硬纸板的背面。男孩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志愿者的意图,便将两张硬纸板贴在一次性筷子的两旁。待粘连完毕后,他双手揉搓着木棍,随着硬纸片不断旋转,鲤鱼仿佛从纸上游了出来,在光亮的鱼缸里吐着象征自由的气泡。男孩开心地笑着,和志愿者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这类充满思辨性思维的心理学小制作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一位家长称赞了本次活动。在奇妙的心理世界中,孩子们尽情领略心理学的魅力,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活动寓教于乐,他们在玩乐中,对世界以及对自己有了更深刻彻底的了解。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