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专栏生态城市
成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着力建设生态典范城市
| |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强化生态要素水、气、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同时,成都市还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为成都建设绿色城市指明了方向。


  深秋的成都,阳光虽不强烈,但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来说,有阳光的天气便是出游的好天气。偕老带幼,三三两两,或骑车、或驾车,来到城市周边的公园中,享受这难得的好天气。穿过东南三环,一路之隔,便进入了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满眼绿色,让城市的喧嚣退到了身后。


  成都人喜欢的绿色,也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位于川西平原上的成都市,河流纵横,沟渠交错,良好的水利和气候条件让这里变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天府之国”。绿色,不仅以生态景观、山水绿色外现,更内化于成都未来的发展中。绿色发展,成为这座有着3000年发展历史的城市奔向确定的未来目标。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加强环城生态区、“两山”屏障、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保护建设,让成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宜人。9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成都市推进绿色发展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成都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给市民带来更多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的同时,也将让成都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认真践行绿色发展要求,加大生态本底建设与修复,强化生态要素水、气、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目前,成都市已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并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全市共有14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市、县),实现80%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共有194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含简阳市武庙乡),5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创建了51 所“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绿色社区”,建成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成都市已经成功进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行列,为2020年完成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城市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规划法规作为保障。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环境、国土、农业、建设、水务“红线”为底线,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的综合规划路径,编制出台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成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成都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成都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年)》、《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成都市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为整合、节约、统筹、管控有限的生态资源,实现经济社会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综合规划、严格立法、系统管理,以资源、生态、环境为三大支柱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在成都日益坚实。


  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成都市强化了生态修复和建设力度,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在加大人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全市累计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33.2万亩,实施森林经营44.4万亩,森林面积增加3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6.8%增加到2015年的38.3%。


  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成都启动了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水系,通过环城生态区、“十湖八湿地”、浣花溪公园、东湖市政公园、南湖公园,双流区白河湿地群、青白江区凤凰湖湿地(二期)、新津县白鹤滩湿地、崇州市羊马河湿地和桤木河湿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出一批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进一步提高全市水系连通程度,形成了富有特点的水文化体系。


  在建设绿色城市过程中,打造环城生态区是成都最大的亮点。按照规划,环城生态区是成都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规划总规模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其中,“六库八区”湖泊水系规划为环城生态区的核心内容。截至目前,环城生态区累计实施各类生态项目65个,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景观带。


  位于成都市东南部的白鹭湾湿地是成都重点建设的环城生态带的“六库八区”之一,总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拥有乔木10万余株,绿化面积95%以上。走进白鹭湾湿地,但见溪流湖泊相连,绿波荡漾;水生植物茂盛,花草铺地,绿树成荫,时有白鹭翔集其间。市民刘先生说,他每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到白鹭湾湿地玩,“没事和家人来白鹭湾逛逛,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鸟鸣鱼游,十分惬意,这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


  据了解,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其余项目将于2020年全面竣工。届时,将建成绿道240公里,基本形成环城85公里长、400米宽的绿色生态景观空间,成为成都市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中心城区装上“天然绿肺”,戴上“翡翠项链”,“八十五公里环城绿廊”也将给子孙后代留下受用无穷的福祉。


  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成都市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要真正建成中国绿色城市发展典范,就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并确定明确的目标和路径规划。而适时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就为成都建设绿色城市指明了方向。


  《意见》提出,到2020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二氧化硫、抗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中有升,占比力争达70%,冬季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到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小于50 微克/立方米。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到2020年,主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全面建成,岷江、沱江等成都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0%以上。


  ——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完善。区域大绿隔体系初步形成,龙泉山森林公园基本建成,“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4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绿色出行更加便捷。初步形成地上地下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成为主要出行方式,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50%以上。


  ——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大都市区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文魅力更加彰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在全社会普遍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风尚。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其典范就是要成为中国绿色发展典范。”成都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


  建设绿色发展典范城市


  《成都市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要建成中国绿色发展典范城市,要构建几个重要体系。


  1、要健全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包括构建严格的规划管控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科学的环境标准体系等,通过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定、生态文化等方面设置建设指标,同时在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使绿色发展有章可循,工作可评估,过程可监督,成效可检验。


  2、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城镇体系


  对于成都来说,要优化城镇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独立成市”理念推进卫星城建设,加快推进小城市、特色镇建设,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格化的战略转型,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压力,拉开城市发展架构,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有效避免交通拥堵、雾霾、内涝等大城市病症结。


  全面推行“小街区规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各级城镇规划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确定城市和产业支撑,提升微循环,增强通透性,构建资源节约、产业和人口同步聚集的新型城镇。按照“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合理安排生活空间,集约利用生产空间”的原则,根据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空间扩散特征,建设城镇间的生态缓冲带,留足绿色空间。


  加快绿色交通建设。成都市将坚持以轨道主导绿色交通发展方向,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保证出行畅通、便捷安全。同时深化公交都市建设,构建便捷高效、通达有序,地上地下无缝衔接、立体换乘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发展大容量公交和微循环公交,深化“人+绿道+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实施“互联网+公共交通”,加快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合理进行城镇规划,居民区与商业区合理分布,减少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距离,为自行车、行人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适度控制小汽车增长速度,鼓励低耗交通工具的使用。以此来强化慢行系统互联互通,为绿色生活提供空间。


  3、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绿色生态体系


  成都将利用适宜的自然禀赋,实施环城绿色珠链建设。以“六库八区”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环城海绵体为重点,强化乡土树种和彩叶开花乔木运用,建设6片城市森林、景观农田、节点空间和环城绿道,形成连片成网、开敞开放的“山、水、田、林、园”一体化的大都市生态湖泊绿地系统。


  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按照中心城区“一区两环、十五廊七河、多园棋布”,天府新区“一带两楔、九廊四核、点网密布”的总体绿化格局,加快改造、完善、提升中心城区骨干通道、滨水绿道、广场等重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推进集中建绿、身边增绿,加快建设公园绿地系统,注重打造绿量丰富、绿态鲜明的城市中心公园、区域公园、街头绿地,基本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推行屋顶绿化、棚架绿化、破墙透绿、立交桥绿化,丰富城市空间绿色层次。到2020年,建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45%、15平方米以上。


  4、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成都将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品质生态农业、先导型服务业,提升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化水平,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实现三次产业比重3.2∶43.5∶53.3。到2030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方式明显转变,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绿色产业比重国内领先。


  5、要构建广泛参与的绿色生活体系


  成都将围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生活理念、绿色交通方式、绿色建筑等内容,构建气息浓厚的绿色生活体系。到2020年,全民绿色生活理念明显加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社会绿色产品服务快捷便利,公众绿色生活方式的习惯基本养成;到2025年,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