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国内
绿色金融科技助力多领域创新
| |

“金融科技是支持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上表示,金融科技在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追溯性上有着天然的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绿色金融日渐提升的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要求的“动态”信息披露要求。


未来,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需求将进—步扩大,哪些领域会获得更大的创新应用空间?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风险评估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可持续金融下一步关注的重点。2021年10月,推出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提出,把扩大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现阶段优先发展事项,并实现未来逐步将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社会方面的可持续议题纳入具体行动。


202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与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发布报告显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对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风险,建议各国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经济行动,以应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


在孙蕊牵头撰写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以下简称《报告》)中介绍,金融科技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使用物联网、遥感等技术追踪生物种,监测森林土地所承受的环境影响,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生物多样性图,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推动生物种保护。


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风险与项目风险的关联关系,引导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例如,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类工具,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技术,进行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与评级,并通过集成纳入各金融机构系统,对投资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实现筛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技术应用也可逐步推动到水、碳汇、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环境风险的评估。


为碳金融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统一的核算标准明确产品生产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足迹核算与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减排部署对总体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和激励企业努力减排,我国已建立七个区域性和一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


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第一个履约期结束,我国碳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交易价格来看,自上线至今,整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8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为68.33元/吨,相较于上线首日51.23元/吨的收盘价上涨33.38%。此外,结合历史数据来看,CEA收盘价在41.46元/吨至69.52元/吨范围内波动,涨跌幅度在-23.56%至35.70%之间变化,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


《报告》称,随着未来更多行业和企业纳入碳市场以及金融行业开展碳相关的金融服务,多数企业都须进行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目前,金融科技可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账户、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提供集成式解决方案。


在企业端,物联网技术促进了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金融科技系统性解决方案可实现能耗在线监测、能效管理、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等集成功能,碳核算人工智能模型可实现对企业碳减排量的自动核算并纳入企业碳账户,作为银行核定授信额度和利率的依据。


在金融机构端,为金融服务商提供企业画像、碳信用、碳积分等金融数据产品,并将产品的额度利率与企业碳账户挂钩。


在政府端,SAAS平台服务帮助政府监管部门精准掌握企业能耗与排放情况。


为企业“减碳”转型提供全过程量化与认证服务


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不仅要支持“纯绿”的项目,更需要帮助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央行正在研究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转型金融主要为传统高碳企业主体、经济活动金额资产项目向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纺织、交通等高碳行业。在现有绿色金融框架下,“绿色”的界定口径较为严格,缺少支持低碳转型的标准和工具。


为扩大绿色金融体系覆盖范围,促进转型金融市场发展,监管部门有望出台包括转型标准、披露要求、金融支持工具以及激励措施等内容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


孙蕊表示,为避免“洗绿”或“假转型”问题,转型金融面临着更高、更复杂的披露标准。如转型活动要有明确的减碳效果;转型活动主体须设定减碳的量化目标和时间表;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转型”认证等。


据介绍,金融科技可为转型金融的减碳目标核算与信息披露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如建立转型金融项目贴标、认证与监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汇集由合格审核机构核验的企业“减碳”成果量化数据和指标,维护由认证机构授予的“转型”认证等。


金融科技可以为金融机构、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对这些认证数据的访问账号,便于企业自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监管部门统计与监督。


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


为实现“双碳”目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向绿色项目、绿色主体倾斜,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本成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构建资产组合等各环节,需将融资主体的环境、社会表现和公司治理等风险因素纳入考量范围。


传统ESG投融资实践往往聚焦于大中型企业和项目,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认定是否符合绿色标准。而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由于ESG数据缺失,管理流程不健全、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治的能力弱,难以达到绿色认定标准。


此外,由于这类融资主体贷款规模小、资料留存残缺,对其进行审核与授信的操作成本与风险成本较高,传统的项目申报制不能较好地适用。因此,ESG认定与评估需要更多地考虑普惠性,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在解决中小企业ESG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未来金融科技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降低信息获得成本,提高信息可得性。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各部门数据共享,丰富ESG模型评价维度并推动提高评价模型精准度;物联网可解决数据更新不及时与环境数据缺失问题,实现企业对能耗等环保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自主上报;区块链可保证企业端数据的可溯源与互信,解决企业端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人工智能通过对模型的强化训练,提高绿色识别的准确度,实现对绿色主体实时授信并助力动态风险防控与预警。在绿色识别与认定、评价与贴标、风险动态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各环节,金融科技可进一步开展探索,助力金融资源向小微绿色主体倾斜。


赋能绿色农业活动的识别


数字技术在绿色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比如凭借数字技术手段,助力农业减碳任务,引导绿色农业供应链投融资,通过农产品溯源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据悉,在绿色农业能效管理应用上,可通过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精准控制土地肥力与精准投放农药。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的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等,减少农业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效应。


在绿色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方面,将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可实现标准电子仓单生成、业务数据存证、粮食质量溯源,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可靠、安全、可溯源的担保材料。


在绿色农产品溯源方面,可应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绿色消费品的贴标,帮助绿色农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信誉与更高的售价。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