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访谈
让开放环保设施成为规定动作
| |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琳琳


北京市环保公众开放工作起步较早,在调动公众参与、形成环保合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公众开放面临哪些难点?又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来听听原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少中有何见解——


中国环境报:在您担任市环保局的新闻发言人时,北京就开始将环保设施对公众开放。请您谈谈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杜少中:北京市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开展得比较早。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环境监测中心就率先开放,后来市环保宣教中心也开放了。宣教中心主要是向媒体开放,监测中心则是设立公众开放日,每周定期在网上公布开放时间,市民可以预约参观,且有专人负责讲解。


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有利于公众了解环保工作,推动环保工作更好地发展。而且,环保设施大多是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建设的,所以向公众开放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利用效率。


中国环境报:推动环保设施开放,哪些因素更重要?


杜少中: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或者设立公众开放日,必须是单位的统一安排,因此,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公众开放需要把环保部门管理的原本只供工作使用的设施以及日常习惯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整,要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体验,要组织制作一些小册子或资料等,这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此外,带领公众参观还需要人力的投入,需要接待人员为公众讲解。对于已经建设好的开放性设施,还需要经常进行维护、更新。如果没有领导重视,公众开放就很难开展;即便开展起来了,也难以维持下去。


中国环境报: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该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杜少中: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应该是“谁所有谁负责”。而公众应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遵守相关的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保证公众开放的顺利进行,并从参观体验中受益。


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的组织方,有政府也有企业。政府和企业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是为了向公众进行科普传播,不同的是,政府动员公众参与,目的是让公众了解配合环保工作。对于企业来说,进行公众开放,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当然,这种经济效益多数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开放让公众了解了企业、支持企业,使企业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在其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


中国环境报:当前,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杜少中:我认为,最薄弱的环节还是认识问题。环保设施要不要开放、该不该开放、开放了会不会带来麻烦等,这样的认识很肤浅,但是大量存在。所以,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大家认识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介绍了环保工作,宣传了自己,也带动了公众参与,进而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第二个薄弱环节,就是开放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面向公众开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大家一目了然,并设有互动环节,让公众参与其中,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地认识环保、了解环保。


第三个薄弱环节就是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能否坚持做下去,这一点非常重要。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要做好长期的、充分的准备,不能脑袋一热就开放了,没几天打开的门又关上了。


还有解决各种不适应,比如公众要求参观,设施开放不了,或者不能很好地接待公众,这样的开放反而会适得其反。


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行为,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在约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无序的开放,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制度的建立。


中国环境报:那么,如何保持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的热度?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开放组织方与公众的双赢?


杜少中:首先,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大环境很重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深入了解参与环保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这就为各类环保设施的开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其次,开放环保设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开放环保设施成为规定动作,不开放成为特例。同时,也需要推广一些好的经验,做好示范引导。还要引入考核,做得好要鼓励,做得不好要处罚。


第三,要为各类环保设施创造开放成长的条件,总结经验、解决难题、研究规律,除了政府努力,还应该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适度引入市场机制,让各类环保设施在开放中茁壮成长,为新时代环保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环境报:在公众开放具体环节上,如何做到贴近公众、让百姓真正感兴趣?


杜少中: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如何做到让公众满意,首先要开放那些公众最关心的内容。以北京为例,率先开放的就是环境监测中心,因为大家关注空气质量。其实,在监测中心不仅可以了解空气质量数据是怎么产生的,也能看到水、噪声、辐射、生态等其他方面的环境信息。


当然,公众最关心的,还是空气质量问题,所以要切实满足公众的需求。其他的内容,公众可能兴奋度不高,但组织时也要考虑到,毕竟这些环境问题都是存在的,公众看了以后,也会加深了解。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结合课堂、书本所学,在现场接触环保设施、参与互动,进一步丰富环境知识,弥补课堂教学方面的不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